笔趣阁
会员登录
首页 >历史军事 >战国纵横:鬼谷子的局(1-15册) > 第108 章| 见梁王孟轲说义 保横棋张仪谋齐

第108 章| 见梁王孟轲说义 保横棋张仪谋齐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三辆辎车不急不缓地行驶在由睢州通往大梁的衢道上,万章等十几个弟子或驾车,或跟在车后,或走在车侧,将手搭在车身上助行。

三辆辎车中,有两辆是新买的,一辆装着行囊,一辆满载竹简。

在日头就要戳到地上时,车队突然停下了。一直埋首走在最后一辆车子旁侧的陈臻抬起头来,才晓得是要过大沟了。

沟上有座木桥,但桥面只容一辆车,对面刚好也有几辆车驶到。

看双方皆在桥头等候的架势,显然都在礼让对方。

“啧啧啧,”走在车子另一侧的乐正子显然无视桥上的事,拍拍车身赞叹道,“真是好车呀,越看心里越美气。还有这马,倍儿精神!不明白老夫子是咋想的,放着好车好马不坐,偏要坐他那辆老破车,且还走在最前面压路,生生跑不起来!要是让这辆车打头,恐怕昨天就到大梁了!”

陈臻看向车子。车是新车,马是健马,车上装的是干透了的竹简,比前面的行李车还轻,加之走得不快,两匹健马根本不像是长途负重,而像是草场闲步,这辰光又歇下了,隔着车辕碰嘴皮子亲昵,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儿。

“我还想不通另一件事!”见陈臻没有应腔,乐正子接道,“你且说说,在临淄时,齐王送咱一百金,老夫子为何不要?”

“夫子不是贪金之人,怎么能要呢?”陈臻顺口应道。

“既然不贪,为什么又受宋王所赠的七十金呢?”乐正子盯住他。

“这……”陈臻应不上来,正自思索,对方车辆率先过桥,他们的车辆也启动了。

车过大沟,行有几里,来到一处驿站。

天色已昏。见有空舍,万章禀明孟夫子,吩咐众人卸马安歇。

诸弟子中,陈臻是个憋不住的人,在候餐时,扯乐正子趋前,朝孟夫子揖道:“夫子,乐正子与弟子皆有一惑!”

“何惑?”孟夫子一脸是笑,单看脸色并无倦意。

“是非之惑。”

“哦?”孟夫子倾身,笑问。

“夫子曾言,万事皆有是非。”陈臻拱手,“在齐国时,齐王赠金一百,夫子拒而不受。及至宋地,宋王赠金七十,夫子却欣然受之。之前在滕地,夫子亦曾受过滕君所赠之四十金。我二人所惑是,如果不受齐王之赠为是,则受宋王、滕君之赠当为非;如果受宋王、滕君所赠为是,则不受齐王之赠当为非。此二者无可选择,夫子缘何受宋王、滕公所赠而拒齐王之赠呢?”

显然,这是一个大惑,也是众弟子一直搁在心里的谜。

所有目光皆看过来。

“呵呵呵呵,”孟夫子捋须笑道,“是有选择的,因为此二者皆为是呀!”

“是于何处?”乐正子急问。

“是于义。”孟夫子扫视众弟子,加重语气,“在宋之时,我们将要远行。对于远行的客人,主人理当送些盘费,所以宋王赠送七十金,作辞说,‘权作盘费吧。’对于这番好意,为师怎能拒绝呢?至于在滕之时,逢楚人攻薛,滕君听说为师有戒备之心,遂赠金四十,作辞说,

‘防不测。’对于这番好意,为师又怎么拒绝呢?”

“那……齐王之金呢?”

“齐王赠金之时,为师仍在齐国,既未生戒心,亦无远行意,齐王却无端赠金一百。无端赠金,是谓收买。堂堂君子怎么能被收买呢?”

对于如此难解之事,孟夫子竟然讲出这番君子大道,众弟子无不受教,拱手敬服。

外面一阵车子响动,公都子风尘仆仆地从外面进来。

“公都,”待公都子见过礼,孟夫子笑呵呵地看向他,“看你脸色,可有什么好消息?”

“有哩,”公都子拱手,“馆舍订下了,是大梁城里最好的,离王宫近不说,设施也不错,有热水,能洗浴,抢手得很呢!我起初问,小二说是没房,我让他再查查,小二查一圈回来,仍然没房。我一脸失望,就要走时,店家出来,问我是何人所用,我说出夫子大名。听闻是夫子,店家二话没说,让小二安排到一个雅院。小二说,那院子已经有人订下了,是中山国的皮货商,店家臭骂小二一顿,亲自把我领进雅院,当场将钥匙交给我,还不收订金哩!”

众弟子不无钦敬地看向孟夫子。

“呵呵呵,”孟夫子笑笑,转过话题,“魏国可有大事?”

“魏相张仪使秦,说是回来了。”公都子禀道。

听到“张仪”二字,孟夫子的眉头皱起。

大梁城中,入宫奏报使命的不是张仪,而是副使史举。

“嬴驷肯出多少兵?”魏惠王身体前倾,目光如炬。

“五万!”史举应道。

“五万顶个屁用!”魏惠王冷笑一声,坐直身子。

“当年征伐巴蜀,同样是远征,秦人出兵也是五万,一举灭之。”史举小声辩道。

魏惠王鼻孔里哼出一声:“他以为齐国是巴蜀呀!”

史举不敢出声了,闷头怔在那儿。

“哦,”惠王这也明白他只是来禀事的,指他问道,“还有什么?”

“让我们供应粮草!”

“什么?”惠王老眼圆睁,一拍几案,“他出兵,凭什么让寡人供应粮草?”

“是相国应允的。”

“张仪何时回来?”

“臣不晓得。出咸阳没多远,相国就进终南山了,说是过几天回来。”

“终南山?”惠王闭目有顷,摆手,“辛苦你了,回家将息三日!”

“谢王上!”史举叩首退出。

待史举走远,惠王看向毗人:“毗人,你且说说,他姓嬴的打的什么好算盘?”

毗人笑道:“他打什么算盘,还能逃得了王上的眼?”

“五万兵?不远万里伐齐?”惠王右掌撑起腮帮子,歪头盯住宫门,犹自气恼,“嬴驷他是在糊弄寡人哩!”

“呵呵呵,”毗人笑道,“管他糊弄不糊弄,五万人也算是兴师动众,万一如史举所说,他们真的能把齐国打败了呢!”

“哼,若能打败,寡人就向他嬴驷称臣!”

“嘻嘻,”毗人笑了,“那他们一定打不败!”

正说话间,武安君府来人报喜,说是瑞莲产了,是个儿子。

惠王喜极,摆驾探望。

当毗人从乳母手中接过赤子递给惠王时,惠王的双手颤动了。

惠王久久地凝视孩子,如同凝视庞涓,泪水止不住地流出来。

“父亲……”依旧虚弱的瑞莲看到了惠王的泪水,声音更咽。

“瞧这眉眼儿,像庞涓!”惠王将孩子远远地举起,以便看得更清楚些。

“嘴巴、鼻子、耳朵,还有下巴,无一处不像武安君哩!”毗人眼睛更尖。

“父王,”瑞莲盯住惠王,“您的小外孙在候您赐名呢!”

“好好好,”惠王擦掉泪,略略一想,“就叫庞滔吧!”

“庞滔!”瑞莲重复儿子的名字,笑了。

“这名字好!”毗人交口称赞,“父名涓,涓涓细流成就滔滔,小人敢说,再过二十年,大魏武卒又出一位名震列国的大将军!”

“父王,我不要滔滔去做大将军!”瑞莲急道。

“哦?”惠王看向她,“你想让他做什么?”

“就做我的儿子,您的外孙!”瑞莲一字一顿。

“好好好……”惠王于瞬间明白了女儿,抱紧赤子,几乎是喃声。

无论如何,秦国出兵伐齐与庞涓遗腹子出生皆是喜事,惠王心情大好。从武安君府出来,惠王脸上现出近些日难得的笑意,让毗人坐进他的王辇里,绕王城主街巡视一周。

大梁依旧是那个大梁,生活依旧是那个生活。大街两侧,店铺林立,招幡飘摇,依旧现出盛世景象。见王辇巡视,百姓依旧是回避与叩迎,惠王无法看到臣民们的焦虑,臣民们也无缘一睹他的喜悦。

回到宫里,惠王神采飞扬,毫无倦怠,扯毗人沿后花园中的水岸漫步。流经大梁的是两条河水,其中一条在后花园中绕了几弯,形成一个人为的图案,从高处看,像是一条张势待飞的龙,惠王名其为龙水。

龙头是块高地,高约数丈。惠王站在龙头上,望着波浪微动的龙体,久久不语。

“王上看到什么了?”毗人顺眼望过去,见与常日并无异处,遂小声问道。

“看到龙了!”惠王指着河水。

“是哩,是哩,”毗人连声应和,“瞧它这个样儿,是要飞腾呢!”

“唉……”惠王重重一叹。

“王上在叹什么呢?”毗人收回目光,看向惠王。

“在叹一个人。”

“何人?”

“吴起。”

“王上别是又想到庞将军了吧?庞将军自比吴起,小人起初以为他是妄自尊大,后来发现,与吴起相比,庞将军真的不差哪儿呢!小人在想,不定庞将军就是吴起再生呢!您看,吴起爱兵如子,庞将军亦爱兵如子。吴起创建武卒,庞将军创建虎贲。吴起南征北战,战功显赫,庞将军也是。吴起死于万箭穿心,庞将军也……”毗人顿住。

毗人的话引起了惠王的伤感。叹有一时,惠王却道:“毗人哪,你一千次都知寡人,这一次却是错了,因为寡人所叹的不是这个!”

“王上所叹是什么呢?”毗人一脸好奇。

“叹吴起的一句话啊!”惠王大是感叹,“那年寡人随先君武侯泛舟西河,吴起作陪。舟至河中,先君望着汹涌澎湃的西河之水,慨然兴叹说,‘美哉乎山河之固,此乃魏国之宝也!’”

“是呀,如果没有河水之固,秦人岂不……”毗人止住。

“你可晓得吴起将军怎么说?”

“他怎么说?”

“吴起将军说,‘护国之宝,在德不在险。三苗氏之居,左有洞庭,右有彭蠡,然而,修政不义,终为大禹所灭;夏桀之居,左有河水、济水,右有泰山、华山,伊阙在其南,羊肠在其北,然而,修政不仁,终为商汤所放;殷纣之国,左有孟门,右有太行,常山在其北,大河经其南,然而,修政不德,终为武王所杀。由此观之,大国之固,在德不在险。若是君上不修德行,舟中之人都将为敌国所有啊!”

“啧啧啧,”毗人连声赞叹,“吴起将军真是妙说呀!”

“思来想去,”惠王指着龙水,慨然长叹,“寡人有今日之衰,是未修德政啊!”

“王上……”毗人泪出。男生小说

“先君有吴起,吴起走了。寡人有卫鞅,卫鞅走了。寡人有白圭,白圭走了。寡人有公孙衍,公孙衍走了。寡人有惠爱卿,惠爱卿走了。寡人有庞将军、孙将军,他们……也都走了……”惠王说不下去了,闭上眼睛,重重一叹,“唉,寡人……这……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寡人了……”

“王上莫忧,”毗人小声道,“小人晓得公孙衍,他的心是在魏国的。还有惠施,小人已经得到音信,他很想回到魏国,为王上效力,只是有碍于……”

“张仪!”

“是哩!”

一切如公都子所述,客栈设施非常好,可以说是孟夫子出游以来所住的最好的一个,价钱也不贵。客栈名叫凤鸣,想是与陈轸搞出的凤鸣龙吟有关。客栈主人姓权名且,与孟夫子年纪相若,年轻时从子贡的一个后世弟子修过几年儒,算是儒门的人。权且早就听说过邹地有个孟夫子,对他敬仰有加,今朝见到真人,遂执以弟子礼,好酒好菜侍奉不说,还额外腾出一处雅致小院,算作他的专用书房。

有宋王的金子在身,有苏秦的提示在心,这又莫名得到权且这个原本不相识的贵人相助,孟夫子的底气足起来,于翌日大朝之后驱车入宫,向宫卫递上拜帖,求见魏惠王。

“邹人孟轲?”魏惠王躺在凉亭下的摇榻上,眯起一双老眼盯住拜帖,似乎没看清楚,又向远处推推,自语,“想起来了,就是那个说出‘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’的儒生,他的传闻不少哟!”

“咦?”毗人惊诧,“这个怎么能对呢?儒生知乐尚礼,他怎么能倒过来呢?君贵民贱,千古如此!王上,依小人之见,这个夫子不见也罢!”

“还是见见吧!这个夫子好歹是个名士,说不定还是一个治国大才呢!”惠王放下拜帖,“传他觐见!”

“在哪儿见他?”毗人看向凉亭,显然觉得这不是待客之处。

“书房里吧。”惠王说完,迅即改口,“更衣,正殿见他!”伸手给晃他摇榻的妃子。

妃子扶他起来,带他更过衣,径至正殿。

为示隆重,惠王让宫人在殿门外铺上藏红色的毯子,降阶以迎。

大礼毕,主宾携手入正殿,分别落席。

宾主再度客套几句,惠王引入正题:“夫子不远千里光临僻壤,必有大利于我国。寡人性急,敬请夫子赐教!”

“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这个‘利’字呢?”孟夫子拱手应道,“孟轲别无他物,不过是有‘仁义’而已。”

“这……”出口即被怼,惠王面上尴尬,不自然地看向毗人。

未及毗人说话,孟夫子作出解释:“利字虽好,但非首要。如果大王说‘有何大利于我国’时,大夫就会说‘有何大利于我家’,士与庶人则会说‘有何大利于我身’。上下交相征利,则国必危。”

“上下皆有利,这是好事呀,国怎么会危呢?”惠王不解,倾身问道。

“危于性命!”孟夫子字字铿锵,“于万乘之国,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;于千乘之国,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!”

惠王倒吸一口气,有顷,眯眼问道:“为什么呢?”

“为贪利。”孟夫子侃侃接道,“于万乘之国中坐拥千乘之车,于千乘之国中坐拥百乘之车,这些人所拥有的不为不多。他们之所以心生弑君,是因为贪利,是不讲义只讲利的必然之果。贪则无餍,有利不夺则食不甘味。然而,观遍古今,没有听说行仁之人遗弃其亲,亦未听闻施义之人不奉其君。所以我说,大王不必言利,只讲仁义就可以了。”

“夫子良言,寡人受教了!”惠王肃然起敬,正襟危坐,朝孟夫子拱手。

“谢大王肯听!”孟夫子拱手回礼。

“唉!”惠王给出长长一叹。

“大王因何而叹?”孟夫子问道。

“曾几何时,”惠王闭目良久,怅然说道,“天下列国莫强于魏,夫子也都知道了。及至寡人,东败于齐,长子战死;西败于秦,丧地七百里;南辱于楚,痛失襄陵八邑。至于死国之士,数以十万计。寡人……唉,寡人深以为耻啊!寡人有心为这些死者一雪前仇,却又力不从心。所幸夫子来了,寡人该如何复仇,敬请夫子指点一二!”殷切的目光直视孟夫子。

“大王怎么又来说复仇呢?”孟夫子又怼上了。

“这……”惠王皱眉,“魏有如此血仇,于寡人来说,不谈复仇,谈什么呢?”

“可谈行施仁政。”

“这……”惠王不解地看向孟夫子,“仁政能复仇吗?”

“仁政不但能使大王复仇,还能使举世之人臣服于大王!”

“以寡人之力,能够行施仁政吗?”

“只要行施仁政,地方百里也足以王天下。大王有地千里,怎能不可以呢?”孟夫子自信满满,盯住惠王,“试问大王,如果天下之人无不臣服于王,大王还谈什么复仇吗?”

“好吧,”惠王退一步,“寡人无知,请夫子赐教,如何才能行施仁政?”

“大王若想行施仁政于民,就要减轻刑罚,轻薄税赋,重视农时,精细耕耨,使精壮之人有闲暇修其行,正其气,励其志,滋长其孝悌忠信,在家可事其父兄,在外可事其长上。若有这样的精壮来侍奉大王,大王即使只发给他们木棒,他们也照样能够抵御那些披坚执锐的

秦、楚之兵。而秦、楚之王夺取农时,四处征战,使其臣民无暇耕耨,父母冻饿,兄弟、妻子离散,怨声载道。对于那些置其民于水火之中的无道之国,大王高举仁义大旗征之伐之,有谁能敌呢?”

惠王闭目,长长“吁”出一声。

“仁者无敌啊,大王!”孟夫子加重语气,一脸热切,“此乃千古之道,敬请大王勿疑!”

惠王闭目良久,终于睁眼,看看旁边的滴漏,朝孟夫子拱手:“夫子学问高深,教诲醒人,寡人如闻圣贤。”再次拱手,“寡人还有一些俗事,已经约人,今日就不留夫子了。”

孟夫子刚刚打开话匣子,正欲展开,不想却得逐客之令,不免失落,拱手:“孟轲告退!”

惠王礼送孟夫子,站在殿门前的台阶上望着夫子走远。

“王上,”毗人小声问道,“这个夫子可是大才?”

“是大才!”惠王应道。

“太好了!”毗人笑了,“眼下朝堂无人,夫子既为大才,王上何不下个旨,让他辅助王上,成就功业?”

“唉!”惠王长叹一声。

“王上叹什么呢?”

“夫子虽为大才,却是迂腐!”惠王遥望孟夫子,见他快要走到宫门口了,几乎是健步如飞。

“咦?”毗人诧异,“夫子是怎么个迂腐的,毗人眼拙,没看出来呢!”

“你呀,”惠王苦笑一声,“若是也能看出来,就不是寡人的毗人了!”

“嘻嘻,是哩,”毗人给出个媚笑,“王上能否譬解几句?”

“就他方才所论,”惠王侃侃言道,“口口声声不离仁政,论高不及庄周,论雅不及惠施,论用不及公孙衍,论实不及陈轸。寡人虽说寡闻,却也算是饱读诗书了,何不晓得什么叫仁政?在这大争之世,生死系于朝夕之间,讲仁政不是迂腐吗?百姓若是饱衣足食、知书达礼,他们肯为寡人打仗吗?”

见惠王的心思弯在这儿,毗人也是怔了。

“王上,”毗人略略一顿,笑道,“听闻卫鞅赴秦时,先秦公见他三次,第一次听他讲王道,第二次听他讲霸道,直到第三次,卫鞅才讲出强秦之道。”

“你说得是!”惠王思忖有顷,“寡人郁闷久矣,近日天气晴好,寡人有心游囿,你可知会夫子,若是有暇,就让他随寡人一游梁囿,如何?”

“臣领旨。”

三日之后,孟夫子陪伴惠王前往梁囿。

梁囿亦名圃田泽,是魏室开辟最早的游猎场所之一,位于大梁之西约数十里处,不消一日也就到了。囿中有泽有山,林木葱郁,花美草肥,是惠王自年轻时代就喜爱的游猎胜地,近年来年岁日衰,气力不济,改作垂钓。定都大梁之后,惠王最爱的休闲就是扯上惠施来此钓鱼。惠施走后,惠王失去钓伴,很少来游了。

这日惠王却无钓兴,携孟夫子登上一座土丘,立于丘顶,眺望远近林泽。

林泽中,无数兵士将麋鹿等猎物从四面八方驱赶入惠王的视野之内,各种飞禽走兽惊慌奔走,一只母鹿竟于慌乱之中闯入惠王的箭矢所及之地。

“听闻夫子箭术无双,可射此鹿否?”惠王指点母鹿。

“不能。”

“哦?”惠王看向孟夫子。

“射猎非时也。”孟轲指鹿应道,“春和景明,动物孕生,伤一及众,大王能忍心吗?”

“夫子说得是,”惠王呵呵笑道,“寡人怎么能忍心呢,不过是看着它们乐一乐而已!”转对毗人,“传旨,不要驱赶了,让它们各归其所吧!”

毗人传旨。

孟夫子笑了,朝惠王拱手:“轲贺喜大王!”

“哦,喜从何来?”惠王怔了。

“喜从仁来!”孟夫子指着众鸟兽,一脸喜悦,“大王能对鸟兽施仁,亦必能对臣民施仁,这就是仁政啊!”

“哈哈哈哈,”惠王却似没有听见,看着那些仍在慌乱盘飞、四处奔逃的鸟兽,“请问夫子,贤者亦乐此否?”

“只有贤者才乐此啊!”孟夫子应声接道,“不贤之人虽有此囿,亦不见乐呢!”

“哦,这是何解?”

“《诗》中说:‘经始灵台,经之营之;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。经始勿亟,庶民子来。王在灵囿,麀鹿攸伏;麀鹿濯濯,白鸟鹤鹤。王在灵沼,于牣鱼跃。’说的是昔日文王动用民力筑台造沼,万民欢乐,称此台为灵台,称此沼为灵沼,乐见其中的麋鹿鱼鳖。为什么呢?因

为圣王筑台造沼是为与民同乐,所以他们自也欢乐。反之可见《汤誓》:‘时日害丧?予及女偕亡。’如果百姓欲生不能,宁愿与大王同归于尽,虽有台池鸟兽,大王能快乐吗?”

“夫子堪为上天赐给寡人的良师啊!”惠王大是感慨,拱手赞道。

“谢大王褒奖!”孟夫子回礼。

“走走走,随寡人别宫叙话!”惠王携孟夫子之手沿坡道走入不远处的别宫,于庭院中就席,再次拱手,“今得良师,于愿足矣!”

“谢王赏识!”孟夫子谢过。

“唉,不瞒夫子,”梁惠王轻叹一声,“对于这个国家,寡人也算是尽心了。河西岁凶,寡人就将河西之民移至河东,将粟米等载往河西赈灾。河东岁凶时亦是这般。反观邻国为政,没有一个国君有寡人这般用心的。可让寡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,邻国之民并不见少,寡人之民亦不见多,这是为什么呢?”

“大王问得好啊!”孟夫子慨然应道,“大王好战,轲请以战阵喻之。两军阵上,战鼓响起,兵刃相接,一方战败,弃甲曳兵而逃。奔逃之卒,有的逃一百步止步,有的逃五十步止步。如果逃五十步的挖苦嘲笑逃一百步的,大王以为如何?”

“如果是在一百年前,以仁义交兵,这个是要笑的,因为两军交战,按照规矩,胜者追逃不可过五十步。逃五十步已经无忧了,再逃五十步就是多余!”惠王应道。

这个常识是未经战阵的人所不晓得的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 [简体版]
(本章节第1页/共3页)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